濟源 :“愚公精神”推動高質量發展
在太行南麓 、黃河中下遊“之”字形拐彎處 ,濟源坐落於此 。
近年來 ,作為愚公移山精神發源地的濟源 ,從區位邊緣到成為中原經濟區充滿活力的新興城市 ,從率先在全省開展國有企業改革到承擔國家產城融合示範區建設 ,形成一批在全省 、全國叫得響的改革亮點 。濟源正在秉承愚公移山精神 ,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探索“濟源經驗” ,擦亮“濟源名片” 。
“愚公移山”又治山
“從去年下半年至今年2月 ,濟源太行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利用紅外相機捕捉到華北豹的珍貴影像資料42次 。”7月9日 ,濟源產城融合示範區林業局黨組成員 、副局長盧戰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作為頂級捕食者的金錢豹被發現 ,以及下遊食物鏈的野雞 、野兔 、麅子等種群大大恢複 ,由此可以證明濟源生態鏈是好的 。”
夕陽西下 ,在黃河濕地保護區依舊可見工人們忙碌施工的身影 。
“這裏正在建設一個觀鳥台 ,那邊正在將當地村民建設的魚塘進行恢複 。”濟源林業局生態修複科副科長李偉波告訴記者 ,“再有一個月 ,工程基本就結束了 ,這個項目將恢複濕地原本的生態麵貌 ,讓更多鳥類在這裏遷徙 、逗留 。”
多年來 ,濟源一直注重抓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汙染治理 ,堅持生態優先 、綠色發展 ,狠抓生態環境保護各項措施落實 ,為保護黃河繪就了最美生態底色 。
盛夏時節的太行山鬱鬱蔥蔥 ,空氣清新 ,成片的栓皮櫟 、側柏 、刺槐迎風招展 ,不時傳出陣陣清脆的鳥鳴 ,令人仿佛置身於一個大氧吧 ;蟒河 、沁河等30多條黃河支流在濟源交匯並行……
南臨黃河 、北依太行的濟源 ,山地 、丘陵麵積占88% ,土薄石厚 ,樹木成活曾經成為當地的一種奢侈 ,也因此有了“愚公移山不治山”的說法 。
盧戰平告訴記者,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 ,三代林業人共造林近60萬畝 ,使濟源從1949年10%左右的森林覆蓋率上升至2008年的42% 。
“剩餘20餘萬畝荒山是以風化砂頁岩碎礫和石灰岩為主的造林困難地 。”盧戰平說 。
“困難地指的是山勢陡峭 、土層淺薄 、岩石裸露 、植被蓋度小 、水土流失嚴重的山地 。”國有濟源南山林場邵原林區負責人李紅運說 。
為此 ,濟源林業人通過外出學習 ,篩選出側柏 、五角楓 、黃連木等適生樹種 ,創造了壘砌魚鱗坑 、回填客土 、施加保水劑 、栽植優質壯苗 、上下覆蓋薄膜的“五步造林法” 。
“你看 ,這就是2008年以來我們在困難地種植的樹木 。”站在國有濟源南山林場邵原林區 ,李紅運指給記者看 ,“用這種辦法 ,12年來我們造林10萬畝 ,成活率90%以上 。”
據科學監測 ,南山的森林多年來涵養水源2000萬立方米,相當於建了一個大型水庫 ,每年減少水土流失15萬立方米 ,相當於在南太行黃河中上遊築起了一道綠色屏障 ,其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不可估量 。
如今 ,城鄉裏河流穿城而過 ,漫山遍野的常綠樹種 ,連綴成一望無際的綠海 。山野間 ,金錢豹 、林麝 、獼猴 、西伯利亞麅等近700種稀有野生動物在此安家……勾勒出一幅幅美麗的生態畫卷 ,讓綠色成為濟源發展的真正底色 。
今年 ,濟源將統籌做好沿黃生態涵養帶困難地造林、黃河濕地生態恢複 、地質環境恢複治理等工作 ,完成造林6.65萬畝 、森林撫育4.1萬畝 。紮實推進山水林田湖草係統生態修複項目和小流域綜合治理 ,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
從小作坊到上市公司
“您看 ,這個觀景水係用的就是辦公樓生活用水處理後的水 。”河南尊龍凱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水處理事業部副總經理原滿傑告訴記者 。
談起企業發展 ,原滿傑直言 ,公司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僅有的一座簡陋房屋 、幾個人的“小作坊” ,由傳統藥劑生產向智能化服務轉型發展 ,到如今成為擁有數十家全資及控股子公司的上市公司 ,公司實現了企業從製造到“智造”的跨越 。
1995年 ,該公司前身——濟源市清源水處理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成立 。
“成立之初 ,我們麵臨最大的現實問題就是產品銷售 。”原滿傑說 ,“這促使公司重新調整了思路 ,努力提高產品質量 、研製新產品 、規範企業管理 ,以出口提高知名度 ,以國際產品標準倒逼企業提升管理水平 。”
通過25年的發展 ,該公司從單一的水處理藥劑生產 、研發和銷售業務起步 ,持續做大做精水處理化學品研發生產 、工業水係統智能終端服務與運營 、工業複雜廢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 、市政與村鎮生活汙水處理 、環境綜合治理與生態修複等五大領域的業務板塊 ,成為濟源製造業優化產業結構 、轉型創新升級的有力推手 。
2015年上市後 ,該公司通過技術攻關 ,啟動了“水雲蹤係統和技術”開發工作 。它是基於互聯網 、大數據平台的水處理智能控製係統 ,把先進的傳感器技術和互聯網技術應用到工業水處理領域 。
“水雲蹤”工業互聯網平台具有的眾多優勢 ,徹底顛覆和改寫傳統工業水處理係統人工管理的曆史 ,達到“機器換人”和“智能醫院”的效果 。
該公司是濟源加大工業技改投資 ,改造傳統產業和培育新興產業 ,促進企業綠色發展動力不斷增強的一個縮影 。
距離市區10公裏的濟源承留鎮花石村 ,近年來通過發展鄉村旅遊 ,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村落” 。但隨著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加上遊客增多 ,生活用水處理成為一個嚴峻問題 。為此 ,花石村建起了汙水處理終端 。
“生活好了 ,不能讓汙水成為製約村民生產生活的一個難題 。”花石村一名村幹部告訴記者 ,通過增添鄉村水處理設施後 ,環境得到了改善 。“經過處理後的汙水可以直接洗衣服 。”
近年來 ,濟源以“攜手清四亂保護母親河”專項行動為契機 ,累計投入資金4000餘萬元 ,推動水域岸線管護和河道“四亂”問題整治 ,共拆除違章建築3.35萬平方米 ,清除垃圾1.3萬立方米 ,拆除養殖圈舍16.4萬平方米 ,整治非法排汙口4處 ,“四亂”問題全部清賬銷號 。
在實施“水岸共治”專項行動中 ,濟源將農村河 、塘 、溝 、渠 、堰壩等小微水體納入河長製管理,設鎮級河長18名 、村級河長159名 。目前已治理小微水體273個 ,農村水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
高質量發展最美底色
7月10日 ,位於玉川產業集聚區的河南豫光金鉛股份有限公司的項目工地上 ,工人們正緊張地調試設備 ,“做好我們的本職工作 ,為試產保駕護航 。”熔煉係統中控室內的一名工人告訴記者。
當日 ,恰逢該公司再生鉛資源循環利用及高效清潔生產技改項目竣工試產 。此項目凝聚了豫光全體職工的智慧和心血 ,環保投入超過了50% 。
“這是豫光人發揚愚公精神 ,矢誌不渝 、全力以赴踐行綠色發展 、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勇敢嚐試 。”河南豫光金鉛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擁軍說 。
為實現綠色冶煉的發展理念 ,數十年來 ,幾代豫光人依靠自主創新 ,持續推動和引領中國鉛冶煉工藝技術和裝備 ,實現了四次革命性升級——從燒結鍋 、燒結機 ,到富氧底吹氧化-鼓風爐還原熔煉 、液態高鉛渣直接還原 ,再到今天綠色環保最新技術的集群應用 。
“大家都想看看豫光能做到哪一步,豫光做成了 ,其他企業也有信心了 。”豫光的一舉一動牽引著整個行業的目光。
據悉 ,這個項目采用豫光金鉛自有知識產權的氧氣底吹技術 ,搭建大數據平台 ,可處理鉛蓄電池 、含鉛危廢 、複雜鉛精礦等多種物料 ,實現鉛資源的循環利用 。項目達產後 ,可實現節能30%、減排50% 、勞動效率提高50% 。
如今 ,踐行綠色發展理念 ,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已成為新時代濟源經濟發展的新引擎——鋼鐵 、鉛鋅 、能源 、化工等重點能耗產業均已開展能效 、水校對標達標活動 。同時 ,持續實施轉型發展攻堅 ,加快構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產業體係 。圍繞優勢產業大力發展中國白銀城 、鋼產品深加工 、納米新材料等產業集群 ,加快推進產業園建設 ,夯實經濟高質量發展基礎 。
百舸爭流 ,奮楫者先 。如今的濟源 ,厚植於“愚公移山”的精神 ,厚植於綠色發展理念 ,厚植於“保護黃河 ”的職責使命 ,讓各個企業奮進創新 ,不斷擦亮濟源高質量發展“新名片” 。
——來源 :河南經濟報